6月11日,官宣“60天賬期”的車企數量還在持續增加。
10日晚,廣汽集團率先官宣承諾供應商賬期不超過60天,其發文稱:“廣汽集團堅持以不超過60天的供應商賬期,保障供應鏈資金高效周轉。”此后,一汽集團、東風汽車、吉利汽車、長安汽車等陸續宣布,承諾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統一至60天內。
圖片來源:廣汽集團
11日,比亞迪、北汽集團、上汽集團、長城汽車等先后宣布將對供應商的支付賬期統一到60天內。在此基礎上,奇瑞集團明確了開始實施的日期,其表示,自6月10日起,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統一至60天內。
造車新勢力也積極響應,理想汽車、小鵬汽車、蔚來、零跑、小米汽車均跟進,宣布貫徹60天以內的支付賬期。
近年來,隨著激烈的價格戰席卷汽車行業,供應商生存情況、針對供應商的支付賬期爭議等持續引發業內關注。
以A股上市車企為例,根據Wind關于2024年報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周轉天數,國內主流車企付款周期大多在100天以上。其中,比亞迪為127.2天,上汽集團為163.6天,長安汽車為204.5天,賽力斯為165.5天,廣汽集團為112.9天,長城汽車為163.8天;不過,若僅統計應付賬款周轉天數,部分車企的付款周期大幅降低,上汽集團為110.4天,長安汽車108.8天,賽力斯為79.4天,廣汽集團74.7天,長城汽車93天。
圖片來源:wind截圖
Wind AI解釋,在汽車行業,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周轉天數往往高于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因為許多車企采用商業承兌匯票等非現金支付方式,延長了實際付款周期。
長達100多天的支付賬期成為供應商難以承受之重。“過去,我們看到少數車企以盈利不佳、市場拓展不利甚至融資不順等為理由拖欠供應商的款項,導致合作中斷。”一名業內人士告訴時代財經。
此次多家車企承諾將支付賬期統一至60天內,在緩解上述問題的同時,也引發行業對執行細則的追問。例如,賬期是按照收貨計算還是開票計算?支付方式是現匯還是承兌匯票?此前超過60天賬期的應付款是否會一次結清等?時代財經就上述問題采訪了多家車企,截至發稿未獲得回復。
值得一提的是,北汽集團、上汽集團在聲明中明確表示不采用商業承兌匯票等結算方式。上汽集團宣布,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統一至60天內,并且不采用商業承兌匯票等增加供應商資金壓力的結算方式。北汽集團則稱:“全面取消商業承兌匯票等增加供應商資金壓力的不合理結算方式,緩解中小供應商現金流壓力。”
車企集體縮短付款賬期并非偶然。國務院發布修訂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已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
《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規定,大型企業從中小企業采購貨物、工程、服務,應當自貨物、工程、服務交付之日起60日內支付款項;合同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但應當按照行業規范、交易習慣合理約定付款期限并及時支付款項,不得約定以收到第三方付款作為向中小企業支付款項的條件或者按照第三方付款進度比例支付中小企業款項。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時代財經,此輪車企壓縮付款賬期是響應最新政策,由央企、國企帶頭,其他車企陸續跟進。
這也被視為汽車行業“反內卷”的一大舉措。5月3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關于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其表示,一段時間以來,行業盈利水平下降,以無序“價格戰”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內卷式”競爭,是行業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價格戰”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經營,沖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把產業發展帶入惡性循環。
事實上,近期,“反內卷”成為車圈關鍵詞,監管部門也頻頻出手叫停惡性競爭。根據工信部官網6月9日通知,對于已經獲批生產的汽車將開展一致性監督檢查工作,目的是要監督企業,保證其實際生產銷售的汽車,與向工信部申報獲批的技術參數、配置和性能指標嚴格相符。對于經檢發現的問題產品,將會采取公開通報等懲治措施。
業內認為,嚴查“說一套做一套”也是工信部今年在整治車企過度宣傳、價格內卷等的重要舉措之一。
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向時代財經表示,“近兩日,車企發文承諾支付賬期統一到60天以內,對于市場來說是一件好事。尤其對于供應商、消費者都是都是好事。”
統一“60天賬期”的承諾一出,資本市場也有所反應,汽車零部件板塊11日股價應聲上漲,截至6月11日收盤,泉峰汽車、金麒麟、通達電氣、英利汽車等均漲停。
此外,在張毅看來,“60天賬期”也會更加考驗車企的經營能力。對于尚未實現盈利的部分車企而言,此輪縮短賬期或形成一定競爭壓力,不過長期來看,也倒逼車企加強內部的管理,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財務管理的水平、供應鏈管理能力、以及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有利于營造汽車市場良好的競爭和生態環境。“過去那種車企大手大腳的花錢、缺乏市場調研的產品供應、盲目上車型的情況會越來越少,會回歸到一個合理的水平。”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6-158660-0.html10多家車企官宣“60天付款賬期”,通達電氣等零部件公司漲停,專家:將更考驗車企經營能力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