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秦腔戲韻“活”在當下!西安這樣做
8月20日,市委宣傳部、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絲路秦聲千年回響”秦腔文化主題新聞發布活動。邀請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長程銳,市文聯副主席蔡鑫,西安演藝集團副總經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級非遺秦腔代表性傳承人惠敏莉,西安易俗社副總經理陳超武,西安三意社總經理助理張崇學到會,通過情況介紹、現場互動、劇目展演、沉浸體驗、點位采訪等形式,展示西安市在秦腔文化藝術傳承創新、發展成就,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有關情況。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李敏主持。
西安作為省會城市
在傳承發展秦腔藝術方面
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近年來
聚焦“文化興市”發展戰略
在秦腔藝術傳承發展上
主要做了四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打好政策扶持牌。
貫徹落實《陜西省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條例》,出臺《西安市秦腔藝術保護發展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2023年起,西安增設秦腔院團改革發展補助資金,每年下達市級專項補助資金2550萬元。今年起,將區縣國有院團發展補助資金由550萬元提高到900萬元,惠民演出每場補助標準也由7000元提高到平均每場1.5萬元。今年3月,出臺《西安市進一步推動文藝院團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采取設立市級藝術基金、建立幫扶結對機制、實行“商演+惠民”模式等創新舉措,發揮好文藝院團傳承發展秦腔藝術的主力軍作用。
二是打好精品創作牌。
一方面突出抓好對獲批中省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的資金支持,按其實際到位金額給予1:1配套補助,2024年配套資金超過1500萬元;另一方面,突出抓好對西安演藝集團的資金支持,每年安排市級專項補助資金1000萬元賦能精品創作。推動《陜北往事》《無字碑》《李白長安行》《昭君行》《楊門女將》《逐夢桃花源》等一批精品力作榮獲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全國民營劇團優秀展演劇目、省級“五個一工程”獎等大獎,讓市民群眾充分感受古老秦腔的全新魅力。
三是打好秦腔惠民牌。
近3年累計開展惠民演出6000余場次,秦腔劇目占比超70%。在易俗大劇院、開元大劇院、市工人文化宮等劇院劇場開展專場秦腔惠民演出。開設《西安有戲》《百姓舞臺》專欄,舉辦秦腔戲迷短視頻大賽,秦腔視頻短劇《火焰駒》開創戲曲豎屏短劇先河,被中國日報向海外觀眾推薦。推出3D電影版《三滴血》、秦腔虛擬數字推介官“秦筱雅”,組織區縣開展“戲迷達人秀”“戲迷大賽”“秦腔戲迷擂臺賽”,深受群眾好評。特別是,周至縣鄉村戲曲大舞臺、長安區群眾秦腔擂臺賽,5000余名群眾登臺獻藝,300余萬觀眾線上線下多個渠道觀看,反響熱烈、好評如潮。還將在易俗社街區、幸福林帶廣場、青少年活動中心等的基礎上繼續增設10個左右惠民示范展演點,加快形成“東南西北中送戲到身邊”的秦腔惠民新格局。
四是打好人才培養牌。
大力弘揚“名師傳藝、口傳心授”優良傳統,支持惠敏莉、侯紅琴、張濤、楊升娟等中國戲曲梅花獎獲得者,國家級、省級傳承人及資深表演藝術家設立“名師工作室”,通過“一帶一”“一帶多”等形式,實現秦腔藝術代代相承。每年選派優秀青年演員和骨干人才,前往北京、上海等文化藝術院校進修深造。推動秦腔院團與駐市院校設立“秦腔傳承班”,采取定向委培等方式,為秦腔事業輸送“科班”新苗。在中小學和高校設立“秦腔社團”和“秦腔選修課”,使秦腔從“進校園”到“駐校園”,涵養秦腔藝術傳承發展“土壤”。
下一步
西安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文藝院團主陣地
堅持人才培育
更好地向世界展示秦腔之美
一是馳而不息抓政策賦能。全面落實《西安市秦腔藝術保護發展實施意見》《西安市進一步推動文藝院團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等政策,適時出臺新政策,不折不扣抓兌現、抓落實,激發社會各界參與秦腔藝術傳承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是馳而不息抓精品工程。用真金白銀支持文藝院團改編和創作優秀劇本,不斷推出“有價值”“有分量”“走得出”“可傳承”的精品劇目,推動秦腔藝術傳承煥發勃勃生機。
三是馳而不息抓文化惠民。堅持組織秦腔惠民演出,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實現增加場次和提升質量雙促進。支持辦好秦腔藝術節、秦腔電視大賽、優秀劇目展演以及群眾性秦腔藝術活動,鼓勵開辦秦腔“自樂班”,全力為市民群眾提供“秦腔就在身邊”的藝術享受。
四是馳而不息抓人才培育。繼續深化名師傳藝和校企合作,推動與國內外文藝院團藝術交流走深走實,加強編劇、導演、表演、音樂、舞美等各類專業人才培養,突出抓好秦腔院團人才梯隊建設,讓秦腔藝術傳承發展后繼有人。
為進一步探尋秦腔文化根脈
本次新聞發布活動
組織記者團
進行一場身臨其境的深度體驗
跟隨小布的鏡頭一起
感受古老韻律與時代脈搏的共振吧
賞戲·入戲
零距離感知秦腔魅力
易俗社-《三滴血·虎口緣》片段展演
三意社《火焰駒·表花》片段展演
西演青年團《美猴王·鬧天宮》片段展演
在百年易俗社劇場內,一個個秦腔經典劇目片段接連上演,引得滿堂喝彩。記者團一行近距離觀看了秦腔演員的唱腔、身段及武打動作展示,并在指導下試穿了傳統戲服,體驗了基礎唱腔和動作技巧。互動環節氣氛活躍,記者們通過親身嘗試,切實感受到秦腔表演的藝術特點和傳承價值。
穿上繁復的戲服
模仿著秦腔演員的動作
一板一眼地學習“唱念做打”
看似簡單的臺步和手勢
卻需要全身的協調
幾句經典唱詞從口中唱出
才知難度非凡
這一刻
真切觸摸到了秦腔藝術
活態傳承的溫度與生命力
溯源·尋根
沉浸式品讀厚重底蘊
記者團一行參觀了易俗社百年博物館與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觀看了館內陳列的早期劇本手稿、傳統戲服、歷史照片和秦腔臉譜等大量歷史實物資料,并詳細了解臉譜樣式含義與文獻保存情況,從而對易俗社百年歷程與秦腔藝術文化底蘊形成了更直觀的認識。
泛黃的劇本手稿、精美繁復的頭冠
靜靜陳列
每一件展品都在無聲地講述著
百年易俗社
一代代藝術家的堅守與創新
通過沉浸式的參觀
讓大家更真切感受到秦腔藝術
厚重精深的文化底蘊
與其跨越時空、依然鮮活的永恒魅力
新聞發布會活動期間
記者就大家關注的內容進行了提問
一起來回顧
↓↓↓
Q
近期,西安秦腔戲迷擂臺賽在各區縣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吸引了廣大戲迷的熱情關注和積極參與,有效推動了秦腔文化的傳播。對于下一步持續推動秦腔戲迷擂臺賽,市文聯有哪些具體的規劃與設想?
市文聯副主席蔡鑫介紹,組織開展秦腔戲迷擂臺賽活動,旨在搭建群眾家門口的藝術舞臺,以文化賽事方式,激發群眾創新活力,讓深藏民間的秦腔藝術人才嶄露頭角,讓古老藝術煥發時代光彩。為了更好滿足群眾文化新期待,今年,秦腔戲迷擂臺賽從5月開始,將持續開展到10月份,以“戲迷爭鋒、擂響三秦”為主題,目前參與的群眾已突破百萬人次,熱度持續攀升。市文聯采取全域聯動、線上線下結合等方式,推動活動精彩升級:在活動組織上,突出全民參與;在活動內容上,突出惠民為民;在活動宣傳上,突出貼近群眾。
A
Q
戲曲是角兒的藝術,“傳幫帶”是古老秦腔得以流傳至今的重要因素,西安演藝集團旗下多個秦腔院團中,如今不僅活躍著大量老藝術家、中生代演員,“00后”的年輕演員也頻繁出彩。請西安演藝集團介紹一下對秦腔人才的系統性培養路徑做法與思考。
“現在老中青少四代同臺演出,已經不是啥稀罕事兒了!”西安演藝集團副總經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國家級非遺秦腔代表性傳承人惠敏莉介紹,秦腔的傳承發展,關鍵還得靠人才,西安演藝集團構建起了一套全鏈條的培養體系,一方面是開辦秦腔委培班,既保留了唱念做打這些傳統訓練,又加了戲劇理論、舞臺技術等現代課程,學費食宿全包讓孩子們能安心學戲。另一方面是堅持辦好百年劇社,易俗社、三意社一直堅持“一團一戲一梯隊”的培養辦法,“老戲骨帶著,中生代領著,新生代跟著”的模式,讓《三滴血》《火焰駒》這些經典劇目,既能保持原汁原味,又能不斷有新的解讀。
A
Q
如今在西安,秦腔正受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這背后少不了兩座百年劇社的頻出新意。能否結合各自特點談一談,在讓古老秦腔與年輕受眾、青春語態的“接軌”方面,有怎樣的實踐、思考和未來的設想?
西安易俗社副總經理陳超武介紹,該社積極推動秦腔數字化轉型,先后將《三滴血》《柳河灣的新娘》拍攝為3D電影,并推出4K版《昭君行》及動畫版《三滴血》,部分作品已在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播出,有效拓展了秦腔的國際傳播。此外,易俗社打造《梨園夜》夜游項目,依托百年博物館構建沉浸式文旅新場景,吸引大量年輕觀眾參與;常態化直播演出覆蓋全平臺,單場最高觀看量達120萬人次,半數為30歲以下用戶,顯著提升了秦腔在年輕群體中的影響力。
西安三意社總經理助理張崇學表示,三意社自2020年起持續開展線上演出直播與短視頻內容傳播,累計直播近300場,觀看總量超700萬人次,實現了“老劇種圈新粉”的突破。社內演員因春晚“花臉將軍”形象及《忠報國》演出片段在網絡廣泛出圈。今年聯合專業機構推出的豎屏微短劇《火焰駒》登陸多平臺播出,獲年輕觀眾熱評,并被《中國日報》英文版大篇幅報道,展現了秦腔在數字化創新方面的實踐成果。
A
Q
對于秦腔傳承,我們最常說的一個詞是“守正創新”,在復排經典、打造新作時,如何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如何調和“老觀眾”和“新觀眾”的不一口味,是如今戲曲界共同面對的難題,西安近年推出的秦腔大劇《無字碑》《昭君行》《李白長安行》成為國內外聞名、叫好又叫做的佳作,請問對于“守正創新”,各位有怎樣的理解和思考?
西安易俗社副總經理陳超武表示,易俗社始終堅持“守正為本,創新為翼”的發展理念。“守正”是守住秦腔藝術的根魂,“創新”則是為其注入時代活力。作為現存唯一超110年未斷代的藝術團體,易俗社建立“文化教育+專業提升+演出實踐”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持續加強青年演員培訓與實踐。社內高度重視文獻保護與數字化管理,通過易俗社文化研究院系統整理出劇本、社史、音像等大量珍貴史料,并積極推動秦腔立法,為地方戲曲保護提供“秦腔樣本”。
西安三意社總經理助理張崇學介紹,守正創新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關鍵,三意社始終堅持“呵護老傳統、適度謀創新”的原則,近年來不僅復排了《鍘美案》《清風亭》等經典劇目,也創排了《司馬遷》《無字碑》《陜北往事》等新編劇目,均獲良好反響。今年4月,《無字碑》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演出座無虛席,下半年該劇還將赴第十九屆中國戲劇節、第二十四屆上海國際藝術節等全國性舞臺展演,進一步擴大西安秦腔的影響力。
A
Q
作為秦腔非遺傳承人,也是如今西安秦腔領域的中堅力量,如何看待“傳”與“承”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在身體力行中,做好技藝的傳承者,也做好文化的創造者,助力秦腔藝術枝繁葉茂?
惠敏莉表示,秦腔傳承需“傳”“承”并舉,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傳”重在延續基因、以德為先,例如青年演員排演《美猴王》時需研讀原著,深入理解角色精神。“承”則強調創新融合,如在《昭君行》中融入蒙古長調、電子音效及歌劇元素,獲評“傳統戲曲現代化轉型標桿”。她認為,秦腔既要堅守傳統,也要積極利用短視頻、元宇宙等新形式傳播,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A
Q
連續多年來,西安多個院團密集開展戲曲進社區、進鄉村、進校園活動,尤其在陜西、甘肅、寧夏的鄉村地區,上萬觀眾與臺上演員一起高唱的激情場面,讓人動容。請問,在惠民與下鄉演出工作中,有哪些與時俱進的新嘗試、新舉措、新方法,讓秦腔舞臺更加貼近人民、惠及大眾?
惠敏莉介紹,西安演藝集團通過“立體化布局、精準化供給、數字化傳播”三大舉措,推動秦腔藝術深入大眾生活。集團于2025年啟動“西安有戲?幸福惠民”工程,構建“中心劇場—街區戲臺—鄉村舞臺”三級演出網絡,實現幸福林帶周末秦腔擂臺、易俗社文化街區全年不間斷展演。2023至2024年,旗下三家秦腔院團累計演出超6000場,近半深入鄉村基層。在精準化供給方面,注重秦腔與群眾情感聯結,通過“秦腔+旅游”“秦腔+科技”等創新模式,增強文化服務的貼近性和時代感,切實將秦腔融入百姓生活,煥發非遺藝術的新活力。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02-35115-0.html讓秦腔戲韻“活”在當下!西安這樣做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 23-24日仍有明顯降雨天氣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