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陽市段家河鎮彌陀寺村村民在拐棗林開展病蟲害防治(資料照片)。 本報通訊員 向甲斌攝
本報通訊員 陶榮
“拐棗樹栽下后,樹下可以套種石斛、柴胡等藥材。”6月10日,旬陽市關口鎮群眾胡昌勝在自家拐棗地里仔細查看拐棗樹的長勢。去年,他種植的5畝拐棗樹為他帶來了5萬元的收入。如今,在關口鎮,2.6萬畝拐棗扎根溝谷坡地,不僅成為水土保持的“綠色屏障”,還催生出年產值3000萬元的富民產業。
今年4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公告,對陜西佳縣紅棗、寧陜香菇、太白甘藍、旬陽拐棗、榆林馬鈴薯等5個產品予以地理標志產品認定并實施保護。作為“中國拐棗之鄉”,旬陽市共有40萬畝拐棗,年產鮮果超12萬噸,占全國產量的80%以上,綜合產值達3.5億元,帶動8.5萬戶農戶端穩“生態飯碗”。
旬陽市地處南水北調中線重要水源涵養區。近年來,借助國家退耕還林政策,該市在25度以上坡地、荒山荒坡大規模栽種拐棗,促進生態保護與產業培育深度融合。為提升拐棗品質,旬陽市編制了全省首個《拐棗豐產栽培技術手冊》,推行標準化管護。
在關口鎮宋坪村,村民段正斌種了500畝拐棗,吸納周邊村民來拐棗園務工。務工村民易有朝感慨:“起初,大家心里沒底,但在政府的全方位幫扶下,村里的拐棗產業越來越好。”
目前,旬陽市有10余家拐棗產品加工企業,已開發出拐棗果汁、果酒、白酒、醋、富硒枳椇子代用茶等20余種產品。旬陽市天正釀造有限公司的拐棗醋遠銷韓國,年產值破億;旬陽市金茂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拐棗王”原漿酒土法釀酒工藝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貴州夜郎古酒業有限公司在段家河鎮打造優質拐棗原料基地,并與旬陽簽訂全產業鏈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建設拐棗食品、藥品、功能性產品生產、加工、研發交易中心,為旬陽拐棗產業注入新動力。旬陽市還與中國林科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聯合攻關,開展品種選育、功能性成分開發等多項研究。
一邊是拐棗系列產品的持續研發,一邊是鮮果搭乘電商快車遠銷全國各地。在金寨鎮,40歲的電商從業者梅偉一場直播就賣出5000公斤拐棗鮮果。他說:“沃爾瑪還與我們達成了直供協議。”目前,旬陽市30余家電商在抖音、淘寶平臺開設“旬陽拐棗專營店”,年發貨量超3000噸。
談到未來,旬陽市林業局拐棗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曾傳文介紹:“旬陽市出臺《關于加快拐棗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和《拐棗產業基地獎補暫行辦法》,設立專項獎補資金,支持企業研發和農戶擴種。今年計劃建成全國最大生產加工交易中心;到2030年,綜合產值沖刺百億元,建成集種植、加工、文旅、康養于一體的富硒產業集群。”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02-33448-0.html旬陽拐棗創出千萬元產值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