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蒲城短波授時臺舊址。
蒲城時間博物館展廳一角。
蒲城時間博物館天線開關交換大廳。
開欄語
工業遺產是工業文明的見證,是工業文化的載體,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蒲城長短波授時臺、寶雞申新紗廠、西安電影制片廠、王石凹煤礦……近日,陜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正式公布了第一批陜西省工業遺產名單,22處工業遺產入選。即日起,本報記者尋訪我省部分首批入選的工業遺產,講述它們如何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展現新風采的故事。
“北京時間從蒲城發出,人民防空為您報時,現在是北京時間八點整?!泵刻焐衔?時,位于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中心廣場的報時鐘準時敲響。
北京時間是我國的國家標準時間,但北京時間其實并不來自北京,而是由位于我國地理版圖中心的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發出。如今,在蒲城縣金幟山東側,一座依托國家授時中心短波授時臺舊址改造的蒲城時間博物館,不僅是中國首個以時間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更是一部用科技、歷史與人文共同書寫的“時光史詩”。
開館一年多來,蒲城時間博物館迅速成為研學與旅游的新地標,累計接待游客超25萬人次,這座“時間之城”正以“時間”為紐帶,串聯起中國近代科技史與當代科普教育的壯麗圖景。
從“326工程”到國家工業遺產
蒲城時間博物館遠離市區,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憲宗景陵相鄰。
從西安出發,沿京昆高速在荊姚收費站下高速,再走108國道,往唐景陵的路越來越窄,但路面平坦,尤其是道路兩側的石人、石馬、石獅等石刻顯得古樸滄桑。順著這些石雕的方向遠眺,當看到山腰處矗立著身段高大的金屬架時,便抵達了由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蒲城短波授時臺舊址改建而成的蒲城時間博物館。
1965年,為滿足國防與尖端科技需求,我國決定在西部建設授時臺。選址工作組歷時數月,最終選定蒲城金幟山。這里地勢隱蔽,符合“靠山進洞”的備戰要求,且地理位置接近中國大地原點,能實現全國土覆蓋的精準授時。1966年3月,代號“326工程”正式啟動,來自北京、上海、南京的數百名科研人員,在荒山野嶺中開始了“白手起家”的拓荒——從通水、通電、修路起步,在技術封鎖下自主研發出短波授時系統。當年,江蘇泗陽小伙漆貫榮從南京大學天文系畢業,成了最早參與短波授時臺建設的23名大學生之一。剛到這里,每人發一副帆布手套,組裝機器,手搬肩扛,就連卸鋼筋、拉水泥的活都是自己做。即使在這樣艱苦的工作條件下,他還自行設計出短波授時臺的無線交換開關。
“攻世界最難的關,授世界最準的時。”國家授時中心授時部主任段建文介紹,經過四年的艱苦奮斗,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勤勞樸實的蒲城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難,于1970年9月建成了新中國第一代短波無線電授時臺,后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開始試播。1981年7月1日起,經國務院批準,短波授時臺正式承擔我國短波授時任務。此后多年,蒲城短波授時臺為我國空間技術、測繪、地震、氣象等諸多行業和部門提供了可靠的高精度授時服務,為經濟建設和國防試驗作出重要貢獻。
短波授時臺的成功運行,滿足了當時毫秒量級用戶的需求。隨著空間技術發展對精度授時手段的需求,國家對授時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1973年,長波授時臺的研制建設正式啟動,并于1983年在蒲城縣橋陵鎮楊莊村建成,正式承擔國家授時任務。
隨著時代的變遷,長短波授時臺完成歷史使命。2019年,蒲城長短波授時臺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
沉浸式感受“時間從哪來”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和蒲城縣政府合作,采用“原址保留就地改造”的方式,對短波授時臺進行修繕建設。2023年9月,昔日的短波授時臺被賦予了新的使命,以時間博物館的新身份承擔起“提升國民科學素養、傳承科學家精神”的重要職責。
記者在蒲城時間博物館看到,博物館以“時間從哪來”為核心命題,通過四大主題展館,以不同的方式解碼時間的奧秘。第一展館以人類早期計時工具為主線,陳列石器時代的日影觀測器、商周時期的圭表、漢代銅漏等文物。其中,宋代天文學家蘇頌的“水運儀象臺”木質模型成為焦點——這座高12米、以水力驅動的古代天文鐘,集計時、報時、星象觀測于一體,被譽為“世界機械鐘的鼻祖”。展區還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再現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場景,讓觀眾直觀感受時間與文明的共生關系。
第二展館主要介紹古代天文學和歷法,中央區域復原了明代觀星臺,游客可通過AR設備“穿越”至古代,體驗“夜觀天象”的震撼。展館特別設置“歷法之爭”互動區,通過觸摸屏對比農歷、回歷、格里高利歷的差異,揭示歷法背后的人類智慧與文化沖突。
第三展館是機械鐘、古鐘模型等機械裝置以及天文望遠鏡模型等天文儀器的展示,讓觀眾了解時間計量的原理。銹跡斑斑的發射機、泛黃的操作手冊、手繪的電路圖紙,配合聲光電技術模擬信號發播過程,再現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在地下40米深的地方的工作場景。記者在展廳的留言簿上看到一位游客留言:“站在這些設備前,仿佛能聽到電波穿越時空的滴答聲?!?span style="display:none">in728資訊網——每日最新資訊28at.com
原子鐘模型、北斗衛星授時系統動態演示、量子糾纏計時實驗裝置……走進第四展館,游客不僅可以看到充滿科技感的現代時間計量器具,還可通過VR設備體驗“時間同步”在航天器對接中的應用,或參與“時間膠囊”互動項目——寫下對未來時間的想象,存入博物館的數字檔案庫,等待百年后開啟。
讓時間博物館煥發新的生機
開館一年多來,已有25萬余人走進蒲城時間博物館?!耙惶みM時間博物館,我就被館內陳列的豐富展品深深吸引。從古代的陶器、青銅器,到近現代的珍貴文物,每一件都承載著特定歷史時期的信息?!眮碜陨虾5挠慰徒鹋吭趨⒂^完博物館后興奮地說,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博物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重現歷史場景的環節,通過全息影像技術,她“身臨其境”地體驗了蒲城古代的市井生活,看到了繁忙的街巷、叫賣的小販,還有穿著古裝的行人。
蒲城時間博物館是一座鐫刻著國家記憶的“時光機”。在這里,游客既能觸摸到“北京時間”的科技脈搏,也能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的熱血初心。它不僅是蒲城遞給世界的一張新名片,更是一把打開中國近現代科技史的“金鑰匙”。正如展館結束語所寫:“時間從未流逝,它只是在這里凝結成一座豐碑,等待每一個追尋者前來對話?!?span style="display:none">in728資訊網——每日最新資訊28at.com
“博物館以蒲城短波授時臺保留的原有工作機器為基礎,通過增加文物展陳、展板布置、雕像塑造、多媒體影片等,利用聲、光、電等現代化展陳手段,將博物館打造成為集科普教育、參觀游覽、游憩娛樂、文化體驗、旅居度假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國家級研學旅行教育基地、時間科學博覽中心和時間主題旅游目的地?!睋殉菚r間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在吸引客流量后,該館抓住公眾求知、求新、求異的需求,想方設法,將“流量”轉化為“留量”、從“預熱”變為持續“保溫”,不斷加大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讓時間博物館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推動文旅產業蓬勃發展。
編輯:李國棟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02-32474-0.html探秘蒲城時間博物館 沉浸式感受“時間從哪來”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 全省“世界濕地日”主題宣傳活動啟動